正确的祈祷
罗四维
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
“我一定会是一名儿科医生!”
这是我从小就有的想法。这个想法,源自我当了一辈子新生儿科医生的母亲。
小时候,父亲从幼儿园接我放学,每当我吵着要妈妈,父亲就带我在站在一座红楼中的一扇掉漆木门旁等待母亲下班。红楼是医院,木门里面是母亲工作的地方。
木门外,和我们站在一起的,是一拨拨焦急而期待的家长。每当那扇门吱呀一声打开,我最常看到的,是家长们接过护士怀中哭声震天的宝宝,欢喜离去。在门口的人群散尽后,笑容和蔼而美好的母亲便会走出来。
这也是我对于医院儿科的最初记忆。
后来,母亲所在的科室从百年红楼搬进了现代化的大楼。
一点点长大的我,渐渐读懂了她脸上自豪的成就感。我很喜欢那种自豪,母亲每每讲述成功救治患儿的故事时,我都屏住呼吸不敢错过一个字地听着:“小宝的病情急转直下,我想到了1,2,3点,于是尝试加用新的治疗手段,效果立竿见影”。这个模式雷同、内容却不重样的故事陪伴了我整个童年。
母亲脸上的幸福让我坚信:若将来成为儿科医生,我也会拥有同样的快乐。
从医学院毕业后,我毫不犹豫地成为同级中为数不多志愿进入儿科继续深造的医学生,满怀憧憬地到儿科医学实力顶尖的上海进行临床规培。
这颗从小就种在心里的种子,终于迎来了发芽。
然而,从事临床工作后,却发觉实际情况时常和预想的不一样。母亲工作时的笑脸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,但我知道,我的表情和她不一样,我会因为临床能力不足而懊恼,还会因为共情到患儿的不幸而无法逃避悲伤。
工作的第六个月,我遇见了一个14岁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小姑娘S,她因为肾功能急转直下而第14次住院。
S性格开朗,是个阳光女孩,入院那天所有医护像看到亲闺女回家一样热情。身为管床医生的我,也很快和她熟络起来。S知道如果她的肾功能再不恢复就必须腹透,每天拉着我问自己的肾功能情况,并祈祷“求求不要让我腹透,我绝不能接受肚子上缝着腹透管”。我深切理解一个花样女孩爱美的心情,也在心中默默祈祷她能得偿所愿。
S在那次治疗中,肾功能一度好转,躲开了置入腹透管的命运。送她出院时,我万幸地以为我俩的祈祷成真了。
然而,三个月后,已在其他科室轮转的我得知S再次住院。去看她时,她偷偷撩起衣服,宽大的衣服下藏着她曾经忌讳莫深的腹透管。那一晚,我脑中循环着那句“求求不要让我腹透”的祈祷。
……
后来的工作中,类似的祈祷已数不清落空了多少回,情绪被反复拉扯。或许不共情,才能更好地工作,我尝试调整自己,只关注上级下达的事宜,尽量不去思考患儿和家长的情绪。在这样的状态里,日子也似乎好过了很多,但总觉得哪里不对:母亲脸上让我着迷的成就感,我始终没有。
一天和母亲聊起自己的困惑。她听完直白地说:“因为你没有共情”。这句话就像拉开了一道闸门,那些因为共情而感受到的煎熬宣泄而出。
共情?我不是共情了吗?
母亲沉吟半晌,说起自己在20多年前治疗的一个病例。
那是一个病情急速恶化的Rh溶血病患儿,以2000年的救治能力,积极救治虽然能让孩子存活,但不能保证预后。家长在继续抢救和放弃治疗之间摇摆。母亲问我:“这场决定治疗走向的谈话,你会怎么跟家长沟通。”
说实话,我不解:不能保证预后,有放弃念头的家长怎么会坚持?况且放弃治疗也是家长的权力,作为医生何必多此一举?如果家长选择放弃,我一定尊重他们的决定。
如同回到了那个现场,母亲掷地有声地说:“我对孩子外公说,‘这个孩子你一定要救,你们家闺女以后很难再有孩子了’”。直至今日,我还记得听到母亲说这句话时,瞬间的清醒和羞愧:严重Rh溶血患儿的母亲很难有第二个活产儿,这是我明明知道的知识,却在试图共情家长困境的那一刻被抛诸脑后。
母亲故事中那个孩子的结局已在记忆中模糊,但她的回答印刻在我内心深处:“强调共情的目的不是让你感患者之痛,和他们一起祈祷奇迹发生,而是能充分理解患者面临的处境,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看清问题本质,解决问题。这便是医生成就感的来源。”
那一刻,我释怀了S的腹透管。在去探望第15次住院的她时,我就应该理解,选择继续治疗的她破除了怎样的心结。我理应对她的勇敢肃然起敬。
也是在这样的心态下,我终于可以平静面对那些曾经能拉扯情绪的事情,也能安抚一遍遍咨询医疗问题的焦虑家长。那些曾经靠死记硬背的诊疗思路在回答家长的问题时被一次次强化,直到有次查房时被上级提问,竟也说出个不成熟的“1,2,3点”,我才猛然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临床能力的成长:工作第三年,终于在工作三十年的母亲点拨下步入了正轨:真正的共情,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
从母亲走上临床岗位的90年代至今,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从53.7‰降至7.34‰1。这三十年里,一代又一代儿科医生传承着“大医精诚”的共情力,推动着中国儿科医学的日新月异。而我,在临床工作中跌跌撞撞之后,寻觅到这个历久弥新的精神底色。祈祷未来能和母亲一样,持精诚之心,成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站。
迎着朝阳,刷开病房门禁,走向缓缓展开的前方。感谢母亲和前辈的臂膀,让我对远方坚定不移。(1994字)
1. UN Inter-agency Group for Child Mortality Estimation. Under-five mortality rate. https://childmortality.org/analysis [访问日期2024-5-20]